中医认为夏季,将决定一年的健康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曰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……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。” 在一年四季中,夏季是最炎热的季节,也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季节,对于人来说,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,所以在夏季合理养生对维护健康有着积极意义。正如《汉律志》所言:“阳气于时任养万物,故君子当因时节宣调摄,以卫其生。” 笔者认为,一年中的健康是由夏季真正决定的。这可以从夏季容易潜伏下病根,以及夏季是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时间点两方面来证明。 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《素问?四气调神大论》曰“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;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”。《內经》认为春夏季节,天地阳气渐渐充旺。这时候养生者应顺应自然,摄养补益自身的阳气,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”,意思是说,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,并要切忌发怒,使机体的气机宣畅,通泄自如,情绪向外,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,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。 反之,违背上述养生要求,就会有四种后果: 暑热最易伤心。 心属火脏,与炎夏通应,此时人体阳气也当随之生长,若不长反损,内经称之为“逆夏气”。《素问?四季调神大论》曰:“逆夏气,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。” “虽大热,不宜吃冷淘冰雪、蜜冰凉粉、冷粥饱腹。”若因为过于食寒饮冷则易伤体内的阳气;此外阳气宣泄太过,汗出如雨,汗为心之液,也会使心气耗散,出现心悸、气短乏力、胸闷、胸痛等症状。 故而,夏季养生以“养心”为首要之务。 湿盛最易伤脾 夏季的特点是:暑+湿。在传统中医看来,都是“邪气”。天热多雨,水气上腾,湿气最盛,湿盛则最易伤脾。夏秋若不注意节制饮食,贪吃生冷食品,也易内伤脾胃。脾脏被困,肠胃就不舒服,于是出现肚子胀、不想吃饭、大便不成形。 所以,夏季保健应特别重视护脾。 上热下寒,秋为咳喘。 夏季心火占主,元气运行正常的人,心火应该往下降,这样到了秋冬季节,肺金和肾水才不至于过寒。如果夏天胃气不足,过食寒凉,把胃气给伤了,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心火往下,肺和肾得不到温暖,导致“水火不济、上热下寒”,这就给寒症种下了病根。秋冬季节,就会出现肺病、咳喘、免疫力低下和肾虚、风湿等。 冬至重病。 夏天阳气实于表,虚于里,如离卦中虚外实之象,此时若误用寒凉,则更伤五脏阳气,犯虚虚之戒,以致冬天病情加重。 夏失调养,盛长之阳受损,阴偏盛,故延至冬令,时逢严寒之气,更伤阳气,使之更虚,因此夏时之阳虚阴盛,病可重见。 也就是说,夏天伤阳,后果更严重,会导致秋冬寒湿加重。 冬病夏治正当时夏季时阳气旺盛,尤其是“三伏天”,自然界阳盛达到极点,人体阳气外浮而体内阳气亏虚,故宜养内虚的阳气,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及温热药来补充人体的阳气,以阳克寒,驱除体内阴寒之气,调节脏腑阴阳,从而达到阴平阳秘,冬病夏治的目的。 中医向来有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治病原则。对于很多慢性病来说,夏季是十分难得的治疗时机,寒症要在夏天医治才能去根。在夏季之时应四时阳气之盛,借自然界阳气生发,予以人体温阳补益之法,乘势而治之,对于虚寒性疾病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。 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中曰:“天温日明,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,故血易泻,气易行”,说明天气炎热,肌肤腠理之汗孔大开,气血运行通畅,可最大程度发散体内寒湿之邪。 凡是肺、脾、肾三脏亏虚,阳气不足,缠绵难愈病症,或者怕冷、体虚易感等,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,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,从而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,调整人体阴阳,宿疾得以恢复。 诸如支气管或小儿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,以及慢性胃肠炎、寒性胃痛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风湿骨关节炎,乃至冠心病、心绞痛,还有一些妇科疾病等,都属于体内寒湿导致的阳虚或实寒的病症,采用冬病夏治都有不错的效果。 为冬季贮备阳气《景岳全书》云:“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,宜养其内虚之阳;善养生者,春夏培养内虚之阳”。 根据《内经》天人合一的学说,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,即生于春,旺于夏,收于秋,而藏于冬。“人之大宝,唯有一点真阳”,阳气得之不易,所以在夏季,要谨守“养阳”、“养心”、“养神”的原则,顺应夏季阳气生长旺盛的变化,充分生发自身阳气,不使其不及,又适当宣泄,不使其太过。这便是《黄帝内经》的夏季养生之道。 正如明代大医家张介宾所言:“夫阴根于阳,阳根于阴,阴以阳生,阳以阴长。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,以为秋冬之计。”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xzhiqiguanyana.com/mxzqgyzz/1222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说说阳虚证和常见补阳药,值得收藏玥亮说
- 下一篇文章: 一剂中成药,祛痰湿和脾胃,痰多湿气重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