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和孩子的沟通没有效果,问题在孩子还
学会沟通 沟通是教育之根本,也是育儿过程中最基本的话题之一。我们都知道,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座桥梁,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聊天,而是有目的的交谈。但是你们的交谈有多少是有效果的呢? 今天西小点分享几个案例,通过案例,与各位家长一起来寻找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。 01 家长总以为孩子小,不知道怎么做正确的事情,所以很多时候,家长会想办法让孩子做正确的事情,这种沟通的方式会有效果吗? 邻居林子的女儿正在上初三,那一天感冒发烧了,林子火急火燎的带女儿去打针买药。回到家后,女儿吃完药就躺下了,而林子一直在旁边看着,心里着急得很,因为马上就要模拟考,这功课实在耽误不起。第二天,女儿烧退了,还喝了一碗粥,林子心里暗暗高兴,想着不烧了就可以回学校去了。但是早饭过后,女儿不但没有回学校的意思,还重新躺回到了床上。 林子见状就建议女儿: “过两天就模拟考了,你可以在家看看书的。” “好的。” “你想看什么书?英语、数学还是物理?” 女儿没有回答。 “要不我给你找一本化学书吧,你上次化学没有考好。” 女儿生气了:“我头疼还没有好呢,你就不能让我好好休息一下吗?” 就这样,母女之间就产生了矛盾。 看到这里,很多家长会觉得,林子的做法是有点过分了,孰不知自己也像林子一般,是个急性子,总想着替孩子解决问题,哪怕孩子不乐意。在这里,用“急功近利”来形容这样的家长是再合适不过了。 PS 当孩子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,家长不应该想办法“让”孩子做正确的事,而是帮孩子找到内心的需要,明白什么样的需要是正确的,家长还得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,让孩子自己清楚以后该怎么做。 02 记得上高中时候,在一次考试中,因为漏了一道多选题没有做,导致总分排名下跌了好几个名次,当时心里懊悔极了。放学回到家,我闷闷不乐,母亲问我为什么不高兴,我就把原因告诉她。 结果,母亲不仅不安慰我,还一个劲的发问: “你在做题的时候就不能细心一点吗?如果在高考发生这样的事情,很有可能与好的大学失之交臂了。” “即使你当时漏做了,难道你在交卷前就不能检查一下吗?” …… 之后的话我根本就听不下去,本来对这事已经够自责的,经过母亲这么一说,脾气立马就涨了上来。 现在为人父母的我们,是不是也曾对自己的孩子这样?站在家长的角度,这是在关心孩子,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,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发问,其实就是发难,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沮丧,从而迫切的想要从我们身边逃离。 PS 这种不停提出问题的方式,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感,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,不自信。很多时候,家长应该学着“倾听”孩子,让孩子自己说出内心的困惑,而家长,只要闭上那张“讲道理”的嘴。 03 肖姐说:有一天下班后,买好菜回家,打开门就看见孩子歪在沙发上看电视,当时心里很生气,但想着与孩子沟通需要心平气和,所以就忍着心里的怒火对孩子说:“先把作业写完,电视不能再看了。” 而孩子却连头也没回继续看电视,当我做饭做到一半的时候,看见孩子完全没有写作业的打算,于是就又催了一遍。结果看见孩子完全不把我的话当一回事,顿时心里的怒火就爆发出来了,对着孩子一通臭骂。 这个时候,他竟然顶撞我说:“我又不是不知道做作业,看会电视怎么了。”孩子说完回到房间,“嘭”的一声关上了门。 相信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有发生。现在,我们提倡人性化教育,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很多父母都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,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克制,但是,这样真的会有效果吗?答案肯定是:“没有”! PS 无论家长还是小孩都是有情绪的,所以在孩子产生情绪时,家长要帮助孩子疏导情绪,而不是用责骂来制止。很多时候家长也是有情绪的,但一味的“控制”就可以平复情绪吗?我们的情绪就像河水,当河水暴涨为洪水的时候,我们就会失控,所以家长在学着怎样疏导孩子情绪的同时,也要疏导自己的情绪,因为情绪化的沟通效果,一般都为零。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,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:家长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,是为了孩子好,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。但是,只要换位思考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,就能发现自己平时在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。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随机采访了身边的十个家长,发现,至少有八个家长在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上存在问题,所以,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,可以试着自己去发现沟通的症结所在,可以在文章后留言,我们一起寻找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方式。 西小点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,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xzhiqiguanyana.com/mxzqgyyy/362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这么懒更长寿,效果堪比运动
- 下一篇文章: 急性阑尾炎CT诊断的小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