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三月,正是排掉伏邪改善体质的好时节
南岛按:年2月3日晚,我做了一场主题分享,谈伏邪与发陈。直播后,几位热心的朋友马不停蹄地将录音转成文字,我略做编辑,分享给大家。直播的录音,也会附在文末,以便更多的朋友复习。 伏邪与发陈 南岛主讲 .02.03 今晚讲两个主题,都是跟春天有关的,一个叫伏邪,一个叫发陈。 大家怎么理解伏邪?什么情况会让你想到这可能是伏邪? 伏邪首先是邪气,不属于人体自身所有,而且应该将是潜伏在人体的邪气。 伏邪最早从《黄帝内经》里面来的,《内经》有句话,“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”,这句话潜在的意思是冬天受寒、伤寒时不马上发病,等到春天才发病。也就是说,感受邪气与发病之间,有一定的时间间隔。 听过《三伏灸体质营》的朋友,回想起来我说过,人感寒之后,虽然不马上发病,但是邪气在人体里会持续地发展,逐步地深入。当邪气客于伏冲之脉时,你摸自己的肚子,轻轻碰到肚皮就一跳一跳的感觉,叫“揣之应手而动”,手放开,会有一阵暖流下到两个大腿,叫“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”。这是伏邪影响了伏冲之脉。 《内经》讲得有点含混,伏邪由表入里,逐渐深入,到了伏冲之脉,还是寒邪吗?讲得不大清楚。后世的温病学家兴起后,观察到有些人得外感病时,症状以苗窍的不舒服为主,咽喉痛、舌尖红等,慢慢地发展入里,这叫风温。但也有些人,刚得外感病,就表证里证都很突出,咳嗽厉害,甚至都发为肺炎。这很难用外邪很重来解释,只能解释为病人体内就有伏邪,因而叫伏邪温病。 春天发的伏邪温病,叫春温。冬天发的伏邪温病,叫冬温。 春天本来阳气鼓荡,邪气也会逐渐向外走,所以叫发陈嘛。这时来个倒春寒,北方更明显,很容易新感表寒。一下子就内外交攻,表寒和伏邪都跟正气打起来,这是春温。 南方的冬天,容易突然降温几天,然后回暖,跟倒春寒很像,也容易发起来伏邪温病。发在冬天,可以叫冬温。 在春温或冬温的病人身上,我们能观察到几个特点:第一就是起病之初,病就很急。比如冬温,一下子就高热40℃,舌质就很红,再摸脉,跳得非常快,都不能叫数脉,应该叫疾脉——正常脉跳一分钟70多下,数脉算80到下,疾脉很多时候超过下。脉不仅跳得快,而且有力,这也提示体内的邪气盛。 接着还观察到:身上一点汗都没有,但你说是太阳伤寒吧,病人却一点都不怕冷。摸着皮肤,滚烫滚烫的,就是《内经》上讲的“体若燔炭”,这跟湿热发病的身热不扬——刚摸着皮肤不热,但约摸约觉得热得灼手,是有明显区别的。 处理这个伏邪温病,要遵“火郁需升降”的方法,有个名方就叫做升降散。 用艾灸如何实现升降散火郁的效果呢? 不是灸身柱,身柱主要是宣肺化湿,也不是灸大椎,大椎主要是通阳解表寒,也不是灸曲池,曲池主要是解阳明热邪。这几个常用的解表穴位,都达不到恢复人体升降气机的作用,真遇到伏邪温病时,你试试看,灸这几个穴位,效果都不好,退热的效果很差。 这时首选的穴位是至阳穴。为什么灸至阳,我们讲完伏邪在人体潜藏的位置之后,大家就会明白的。 这是伏邪的第一个特点,突出表现为发病时一下子就表里证俱重,这时要考虑伏邪,处理时注意时时顾护气机,给邪气以出路。 除了发病时症状急而明显之外,邪气潜伏在人体内时,往往症状很轻微,很容易被忽视掉。 有的人自觉完全没有不舒服,但是大冬天的,摸他的脉是浮脉,或者是洪大的脉。冬天万物潜藏,正常的脉象应该是偏沉的,冬天都摸到对应夏天的洪大脉,那来年夏天身体会不会出现大问题?刘力红老师在《思考中医》里就给我们分享过一则医案,冬天摸到洪脉,来年夏天发病的病人,详见这篇文章。 人没有不舒服,但是脉象已经有提示,这时候处理起来是比较容易的。比起病已成之时,病证还没出现之时,处理是容易的。所以要仔细诊察,发现疾病的先兆,就要抓紧处理。 等于说,提前发现伏邪,处理掉伏邪,有很大的意义。有人也管这个思想叫,治未病。 脉象之外,还有一些症状,很轻微,但诊察发现时,也能预防伏邪发病,比如我在不同场合分享的手自温。 手自温,是手指端的温度比手腕附近的温度高,摸上去温温发热。甚至有的人,手握水银温度计,测出来的温度,比腋窝温度还高。这是非常反常的,正常人手指温度应该接近或略低于手腕附近的温度,毕竟离心脏更远一点嘛,但是手自温的人是反过来的,这说明什么呢? 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里讲,“系在太阴”,太阴是肺和脾二脏,“系在”的意思是说不在脏里头,但归脏管着,说是太阴经证,或者太阴表证,都可以。病因是风湿。解决的办法,我也多次讲过,捏脊后艾灸身柱,同时忌口奶制品,尤其是液态奶。 要是不懂湿在表的道理,即使判断出来是湿,整天灸肚脐、中脘,或者喝薏米水,想把湿排掉,都很难成功。表湿持续影响身体,有好多女性,就会一直脸色浮黄,而且越灸肚脐,可能脸色越黄,甚至有点黄黑。这个道理,我在这篇文章仔细分享过,可以点开看一下。 顽固的表湿,跟饮食习惯、居住环境都有关系。住在沿海地区,喜欢喝牛奶、炖汤等,都容易生湿。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喝奶,长大也不断奶,摸摸手,有不少都有手自温,不断提示着表湿持续存在,一有机会,就入里作怪。像有的孩子,被老师训一次话,回去就抑郁、自闭了。这是因为被训话时,心包气虚,表湿就顺势入里化热压迫心包。如果没有表湿在,可能训话后几个小时,孩子又恢复活蹦乱跳的状态。 有时观察舌头,也能看到疾病的苗头。比如舌头歪向一边,有些是因为颈椎、胸椎的问题引起的,另外有一些舌歪,是脑梗、心梗的预兆。或者舌头伸出来,不断地颤抖,这叫舌颤,提示体内有风,这也容易中风。 另外有一些人,舌头不歪,也不颤抖,但是他们总是忍不住咬牙切齿。你坐在他旁边看,会发现他咬合肌、颊车穴附近,总是不自觉发力鼓起,这说明他在咬牙切齿。有的人是不停地咬自己的舌头、咬自己的手指,这些都是内在的肝火在攻,很容易发为肝阳上亢,年轻人头晕目眩,老年人可能就是脑溢血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,看看如何解决掉内攻的肝火。 刚刚讲的这些,都是伏邪的特点,症状很轻微。我们在看看伏邪另一个特点,定时发作。 很多孩子有腺样体肥大、过敏性鼻炎等病证,这也是没清的邪气,他们多表现在换季的时候生病。夏秋之间,或春冬之际,很多孩子都会病一场。 成年人多是在一季加重,比如秋天咳嗽开始出现、明显加重,到了冬天又减轻,甚至直接不咳。这不是病好彻底,而是正气跟邪气一时打不起来,没表现出来症状罢了。 女性多表现为经期发病。《伤寒论》里提到热入血室,整好月经刚来或月经刚走,得了感冒,就容易热入血室。原因很简单,血室这时空虚,弱者易动,因而邪气容易侵犯血室。发病特点很有意思,经期发病,“其人如狂”,这是热影响血、影响心,因而有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。 张仲景教我们,观察肝经上期门穴附近,“刺期门”。临证观察,发病时这里瘀血络明显,甚至鼓起来好大一条血络,可以拿采血针刺破,再拔个罐,祛瘀血、泻热。 如果邪热没有那么重,不一定会发狂,但也会有心情烦躁、见谁都不顺眼的表现。可以点揉太冲穴,用这篇文章教的方法点,或者擦两肋,期门穴附近。 伏邪还有另一个特点,变化地理环境时,容易改变发病方式。 像很多在沿海地区,持续的舌苔白厚腻,去一趟西北,或埃及,沙漠地区,干燥,住几天,舌苔就干净了。倒过来,小时候出生在西北,后来搬到南方沿海地区生活,很多身体适应不过来,身上困重,容易疲惫,容易虚胖,容易囊肿,这种要特别注意日常的调理。 有的人在干燥的地方,天天喝奶吃肉,游泳,都不犯病。刚到湿热的南方,下飞机,就浑身难受。有皮肤病的发皮肤病,有哮喘的发哮喘,这是大环境的改变,外湿太重,身体跟着也生湿。 这是伏邪的几个特点:一是症状轻微,很容易被忽略,二是定时发作,三是变化环境时容易发作,四是发起来时往往内外交攻。 接着我们谈一下,伏邪在身体里的根据地,膜原。 膜指三焦的实质结构,是包裹着脏腑的膜结构。三焦这个腑特别的大,古人叫孤腑。这里孤的意思,跟古代帝王称孤道寡的孤一样,太大了,没有其它脏腑能对应匹配,所以称为孤腑。 这样的膜结构,发育的源头,叫做膜原,位置在胸骨下沿鸠尾穴的深处,后背对应的位置,就是至阳穴。等于横膈膜和胸部的纵膈交叉点,很深的地方,是肓膜之原,所以叫膜原。 三焦膜结构里有邪气,比如中焦,很容易影响胃,《伤寒论》讲其人“喜呕”,现实里是不会有人喜欢呕吐的,那这个“喜”字该如何理解呢? 很多女性有经验,来月经时,腹部绞痛得厉害,过一段时间,掉下来一些膜,经血也顺畅,肚子也不痛了。这种排得辛苦,排完舒服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三焦膜结构犯病。对照着,喜呕就是如果呕出来,呕干净,反而人会觉得很舒服。 知道膜原是伏邪的根据地,对于临证选穴,有指导意义。比如冬温发病,对着至阳穴艾灸,等于剿灭敌人的老巢,由内往外托邪外出,这样子好得才快。 但要注意,处理过程中,有可能出现正气被振奋后,短时间内症状会更明显。比如孩子发热,处理之前,38℃,处理到一半,40℃,这时很多家长就不淡定,甚至慌得手足无措。 这时要摸脉,处理之前脉跳得又快又有力,处理时脉数感减退,也没那么有力到弹指,这代表邪气在减退,接下来就是发热的减退。这时孩子如果想喝水,就给喝一点,不想喝,就想休息,那就不要打扰他,让孩子好好休息。 反过来,这时来个冰宝贴,或者上浓鸡汤补补,那必然会坏事的。 这就是发起来,接下来我们就将发陈。 发陈也是《内经》的话,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”,春天容易旧病复发。 什么病容易在春天发起来?《黄帝内经》里有一篇《脏气法时论》提供一个规律: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,以胜相加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胜而甚,至于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必先定五脏之脉,乃可言间甚之时,死生之期也。举个例子,肝属木,对应着春天,到了木所生的火(夏天),叫“至其所生”,肝病可能就有好转,或者痊愈。到了木“所不胜”的金(秋天),病容易加重,叫“至其所不胜则甚”,而到了生木的水(冬天),病会比较稳定,到了春天,“自得其位而起”,这个起,可以理解为病有起色,或者是容易病发起来。 这个也好理解,肝气通于春,到了春天,肝气得以振奋,或者与邪争斗厉害,就发病明显,或者正胜邪退,就病大有起色。欲解时,就是欲剧时,道理是通的。 肝和心包同属厥阴,两经一气,都是厥阴风木之气,所以春天肝病容易发,心包对应的情志病,也容易发。今年壬寅年,丁壬合化木,壬又是阳天干,木太过,今年春天精神病发起来的可能性会比往年大一些。 另外,肝体阴用阳,春天也容易发肝阳上亢。有的人老熬夜,肝肾阴虚,会将发而不得发,憋得更难受,这时要给予点支持,灸一下带脉穴或三阴交穴,扶正,以助生发。 所以在春天,应对伏邪发起来,第一个原则,不要压下去。如果一有症状,正气一和邪气打起来,就马上打压下去,这样子压久了,病会越来越深,最后把萝卜弄成萝卜干,大白菜弄成腌菜。 第二个原则,观察到正气不太够,发不太起来时,要扶正,以助生发。 比如往年观察到病人容易生气,但今年生气后,他特别容易感到疲倦,或者是发完脾气特别懊恼,脑子里不停地复盘,我要是刚才忍住了,多好。诸如此类,都是正气不足的表现,中医讲是阴不制阳,下一步很可能会阴阳动荡而生风。熄风用带脉穴,扶助点肝阴,可以用三阴交。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,起病时的病位深不深,处理的过程,病位有没有逐渐变浅。比如治支气管炎,胸闷,咳嗽,痰难咳出,处理一段时间,不咳嗽不胸闷,但是鼻塞、流鼻涕很多,这是由深转浅,是改善的迹象。 所以中医讲的发,由里出表,叫病发出来。倒过来,由表往里,叫陷。 往外发的趋势,跟肝关系密切,而邪能否顺利排出,跟肺的关系很大。跟肺的关系,主要体现在给邪气以出路上。 好,这是今晚讲的两个话题,伏邪和发陈。你们听明白吗?有没有收获? 南岛跋:免费重听本场公益课直播的录音,欢迎长按识别下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xzhiqiguanyana.com/mxzqgyzy/1073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黄帝内经深层揭露了生病的根源,看完就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